.天津北方网讯:一台白鲨Mix潜水器,正在下潜到水下40米的位置,缓慢、小心翼翼。这台机器可为潜水员提供额外的动力,缩短下潜时间。同时,白鲨还搭载了多个摄像头,可以让潜水员更方便记录水下的一切。
(资料图片)
.天上有大疆,水下“深之蓝”。这台“白鲨”的制造公司就是天津的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作为一家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近年来,无论是科研科考、水下安防、打捞救援,还是水利水电、海上风电、水产养殖......众多领域,都能见到深之蓝水下“无人机”的身影。
.深之蓝展厅荣誉墙
.近日,记者来到深之蓝展厅,整齐排列的一排形似螺旋桨的深黑色设备格外醒目。这就是“深之蓝”优势设备——推进器。正是凭借这款自主研发的新型水下推进器,让“深之蓝”在竞争激烈的“海洋科技”领域打下一片天地。
.“海洋强国,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梦想。”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魏建仓说,创业的初衷就是为了填补国内水下机器人行业中民营企业的空白,“国家鼓励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我们看到了前景和希望,就一头扎了进来。”2013年,他从北京来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,开启了追梦之旅。
.2013年深之蓝公司成立
.“深之蓝想要从水下智能制造领域‘闯’出来,首要解决的就是核心技术研发问题。”魏建仓坦言。
.在2015年之前,中国水下机器人这个领域是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,由于水下装备动力系统——“推进器”这一核心部件的落后,导致当时水下机器人产品不可能优于海外竞品公司。核心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,价格高昂。
.“唯有创新才能‘活’,我们没有退路。”面朝大海,前浪翻滚,魏建仓想要坚守心中那片蓝色。
.最开始的两年非常艰难,企业没有技术能力,也没有市场。研发技术被欧美国家垄断,国内也没有自主研发的基础。创业艰难,要在水下智能制造领域创业更难,大量研发测试需要在深水环境完成,所遇到的困难可能是普通创业者的好几倍。
.一方面,由于水下无法进行GPS定位、无线电不能有效通讯,无人自主航行器类产品在水下时是失联状态,这对产品设计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,要保证初次深水实验的成功率。另一方面,出海实验不仅成本高,出海测试人员面临未知风险的挑战也非常高,需要克服未知环境的恐惧和长期海上漂泊引发的身体不适。
.“远洋测试用的海工船在海上停留一天的费用高达上百万元,我们民营企业掏不起,只能用渔船,既得操控设备、看屏幕,又要抵抗晕船。回到岸上,双脚着地,好几天缓不过来。”他说。
.为了解决推进器的可靠控制和完全密封问题,研发初期,团队人员住在公司甚至水池边上。“睡醒不刷牙不洗脸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数据。”
.努力终有有回报,经过2年多的摸索、上千次的实验,魏建仓团队攻克了核心技术上的难题,最终研发的推进器在相同功率下推力比进口产品提升两成以上。“深之蓝”开始突破西方国家的垄断。
.解决了“卡脖子”问题,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,关键部件不再依靠进口,国内水下无人装备产业的技术变革又进了一步。
.推进系统上的核心突破,也让深之蓝开始计划进一步开拓事业版图,不断拓展产品的应用场景。短短几年时间,魏建仓带领公司团队在水下机器人研发领域实现多个重要突破,累计申请专利300余项,在军事、工业和个人消费领域打造多个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产品,填补了多项产品空白。
.从最初不足10人的初创团队到现在的400余人的规模化公司,从只有概念到产品成型问世,再到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,“深之蓝”终于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行业领跑者的转变。
.他的团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定制开发的通用型、长距离、高抗流等系列款水下机器人系统,突破了水下抗流航行、精细测量、高精度导航等关键技术,解决了在明渠、长隧洞、倒虹吸、箱涵、暗渠等多种工况下的有水检测问题,保障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正常运行。
.今年春节前,深之蓝最新研发的水下机器人,还在武汉大东湖正式投入使用。大东湖深隧项目运行两年来,累计输送污水量超过4亿吨,以往,大东湖深隧项目维护检修主要靠蛙人下潜,危险性较大,项目方希望用机器人代替。凭借多年的深海经验,深之蓝接下了这个项目。
.污水隧道能见度极低,在没有GPS定位情况下,机器人很容易因为操控不当撞到隧道壁,而破解定位难题最重要的在于算法。为了持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,从2020年开始,天津市工信局先后投入1000多万专项资金,与企业一起,共同攻关提升水下装备的智能化水平,多项研发成果,在这个项目中得以应用。同时,天津市科技局还协调了天南大机械设计、软件开发、水利工程专业的外脑支持,与企业组成15人研发团队,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终于开发出一套算法。
.这笔订单的交付,标志着深之蓝全新隧道探测技术的成功。近期,深之蓝又接到了几笔类似的新订单。作为目前中国水下机器人研发制造的头部企业之一,未来,深之蓝将持续在实业领域、智能制造领域攻克新技术,使深之蓝在全球具备竞争力。(津云新闻记者 陈汝宁)
关键词: